南湖网讯(学通社记者 刘茜)8月24日,王祥从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受颁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全国共100人获此殊荣。
荣誉的背后,是他一串串踏实而执着的科学求索脚印。
“科学实验从来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2016年2月7日晚,在万家团聚的除夕夜里,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一角,低温冰箱不断发出低沉单调的声音,明亮的灯光将埋头工作的身影映衬得越发动人。
这次春节,王祥没有回重庆老家。因为在年底,他收获了METTL3-METTL14复合体三种状态的晶体结构。为了将多次直奔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实验室连夜做实验,拂晓便急忙赶回武汉的劳动结晶转化为成果,春节他坚守在实验室里撰写实验论文。和他一起留在实验室过年的,还有实验室的指导老师殷平教授。最终,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杂志。
王祥说,“科学实验从来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一名合格的科研工作者不是一朝能养成的。我们是一群生活在黑夜里的精灵。你晚上11点来实验室看看,我们一般都在实验室。”
“一群人一起奋斗的感觉,是最棒的”
一项成功的科研离不开团队的力量。
“当你发现一群人也在一起奋斗时,那种感觉是最棒的!”王祥喜欢“独行者步疾,结伴者行远”的故事,他表示,做科研需要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
以发表在Nature上的研究成果背后的故事为例,团队的全部成员为这个课题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审稿编辑返回修改意见时,仅给了28天的修改时间。团队吹响集结号,集结实验室全体成员,每一个成员都放下各自手中课题,参与补充实验。团队的每一天的实验都提前安排,工作精确到小时,进入了28×24小时的倒计时。每天的结果大家一起讨论、分析、总结。为避免出现差错,克隆、细胞培养,每一步实验都会有备份。最后,赶在第27天完成修改,晚上11:58分投稿。“我们是一个团队,一起把蛋糕做大,实验室的发展对个人的发展也会有好的影响。”
Nature成果的背后还有一个故事——王祥其实是殷平教授借来的“宝贝”。王祥原本的研究方向是油菜遗传育种,导师是杨光圣教授。因研究合作,殷平有缘结识了他,一段时间的接触,对他“心里很放心”的殷平向杨光圣教授提出了“借兵”的请求,邀请王祥担任另一个课题的博士生主力,杨光圣教授爽快地答应了。打破不同课题组的隔阂,借来的这个博士生,不负众望地挑起了大梁。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
严建兵教授曾经写过一篇博文《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分享关于王祥的一个小故事:论文补试验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尤其是面临时间限制时,王祥也一样。在几乎绝望的时候,王祥决定去参加武汉马拉松的比赛,花了六个小时跑完全程,然后拖着一条受伤的大腿,直奔实验室通宵试验而毫无倦意。
博文中,严建兵对这个学生充满欣赏和敬意,“坚持而永不放弃”,他夸奖王祥身上有一种年轻人最需要的精神。
王祥身上,有着典型华农科研人的特质,凌晨的月光常常伴随着他开启一天的忙碌工作。而支撑他勤奋工作的动力,其实十分纯粹,就只是想了解一个科学问题。
谈及将来的打算时,王祥只有简单一句话,“我想揭开下一个谜。”
审核人:刘三宝
旧版首页
全新首页
NCS
学术网站链接
蛋白质化学工具
蛋白质平台
实用工具网站
学术动态
人文建设
学术交流
人物随感
其他新闻
学术周边
科学大事件
Online PDB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Prior to 2014
实验室概况
研究方向
Thesis Defence
Lab Meeting
Fun Time
Awards
Talk
Notice
Experiment notebook
实验室安全教育
Groupleader
Associate Professor
Postdoctoral Fellows
Ph.D Candidates
Master Candidates
Undergraduate
Collaborator
Former Lab Members
鄂公网安备 420111020008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