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网讯(学通社记者 刘茜)8月24日,王祥从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受颁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全国共100人获此殊荣。
荣誉的背后,是他一串串踏实而执着的科学求索脚印。
“科学实验从来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2016年2月7日晚,在万家团聚的除夕夜里,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一角,低温冰箱不断发出低沉单调的声音,明亮的灯光将埋头工作的身影映衬得越发动人。
这次春节,王祥没有回重庆老家。因为在年底,他收获了METTL3-METTL14复合体三种状态的晶体结构。为了将多次直奔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实验室连夜做实验,拂晓便急忙赶回武汉的劳动结晶转化为成果,春节他坚守在实验室里撰写实验论文。和他一起留在实验室过年的,还有实验室的指导老师殷平教授。最终,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杂志。
王祥说,“科学实验从来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一名合格的科研工作者不是一朝能养成的。我们是一群生活在黑夜里的精灵。你晚上11点来实验室看看,我们一般都在实验室。”
“一群人一起奋斗的感觉,是最棒的”
一项成功的科研离不开团队的力量。
“当你发现一群人也在一起奋斗时,那种感觉是最棒的!”王祥喜欢“独行者步疾,结伴者行远”的故事,他表示,做科研需要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
以发表在Nature上的研究成果背后的故事为例,团队的全部成员为这个课题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审稿编辑返回修改意见时,仅给了28天的修改时间。团队吹响集结号,集结实验室全体成员,每一个成员都放下各自手中课题,参与补充实验。团队的每一天的实验都提前安排,工作精确到小时,进入了28×24小时的倒计时。每天的结果大家一起讨论、分析、总结。为避免出现差错,克隆、细胞培养,每一步实验都会有备份。最后,赶在第27天完成修改,晚上11:58分投稿。“我们是一个团队,一起把蛋糕做大,实验室的发展对个人的发展也会有好的影响。”
Nature成果的背后还有一个故事——王祥其实是殷平教授借来的“宝贝”。王祥原本的研究方向是油菜遗传育种,导师是杨光圣教授。因研究合作,殷平有缘结识了他,一段时间的接触,对他“心里很放心”的殷平向杨光圣教授提出了“借兵”的请求,邀请王祥担任另一个课题的博士生主力,杨光圣教授爽快地答应了。打破不同课题组的隔阂,借来的这个博士生,不负众望地挑起了大梁。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
严建兵教授曾经写过一篇博文《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分享关于王祥的一个小故事:论文补试验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尤其是面临时间限制时,王祥也一样。在几乎绝望的时候,王祥决定去参加武汉马拉松的比赛,花了六个小时跑完全程,然后拖着一条受伤的大腿,直奔实验室通宵试验而毫无倦意。
博文中,严建兵对这个学生充满欣赏和敬意,“坚持而永不放弃”,他夸奖王祥身上有一种年轻人最需要的精神。
王祥身上,有着典型华农科研人的特质,凌晨的月光常常伴随着他开启一天的忙碌工作。而支撑他勤奋工作的动力,其实十分纯粹,就只是想了解一个科学问题。
谈及将来的打算时,王祥只有简单一句话,“我想揭开下一个谜。”
审核人:刘三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