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下午,由我校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微生物国家重点实验室、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校青年联合会主办的第十七期“清涟”跨学科论坛:“微生物—宿主互作的结构生物学研究”在我校国际学术交流中心1号楼会议室举办。本场论坛由我校生科院殷平教授和刘主教授共同主持,杨海涛教授、逯光文教授、彭贵青教授和邹婷婷教授出席了本次论坛。
杨海涛教授作了题为“Structural Study of Drug Target from Zika Virus”的学术报告。寨卡病毒(Zika virus)是由蚊虫传播的黄病毒,研究证明该病毒可能导致严重的神经疾病,如新生儿小头畸形和Guillain Barre综合征。然而,目前尚没有针对该病毒感染的疫苗和有效的治疗手段。杨海涛教授及其研究团队解析了对寨卡病毒复制至关重要的解旋酶和NS2B-NS3pro蛋白酶复合物等多种蛋白质的三维结构,为后续开发治疗寨卡病毒的特效药物奠定了重要的结构基础。
逯光文教授做了“Virus Entry and Pathogenesis”的学术报告。以MERS(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HSV-1(单纯疱疹病毒)和MV(麻疹病毒)等病原体为例,向我们介绍了病毒的致病性、传播率以及各自的结构特征,紧抓“竞争”这个关键词,生动形象地讲述了病毒是如何“机智的绑架”宿主的免疫应答系统,在降低宿主免疫反应的同时侵染宿主完成自我复制的,而病毒抗原与宿主细胞受体复合物的结构解析为后续药物的开发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方向。
彭贵青教授的“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Immune Evasion of Coronavirus”主要向我们讲述动物源性冠状病毒对于宿主免疫系统的逃逸机制。冠状病毒刺突蛋白的凝集素样结构向我们阐明了冠状病毒识别糖受体的分子机理;并且揭示了冠状病毒与受体共进化的机制。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V核酸内切酶NSP11的结构的发现,揭示冠状病毒核酸内切酶全新的聚合方式,阐明了核酸内切酶参与病毒复制的新机制,这些都为后续药物的靶点研究奠定了基础。
邹婷婷副教授的报告“The Regulation Mechanism of Lysis-Lysogeny Decisions:Communication in Phage”介绍了噬菌体中的“群体感应”,当温和噬菌体在感染枯草芽孢杆菌过程中会相互沟通,释放信号短肽调节噬菌体进入溶原周期。信号短肽与受体蛋白AimR的复合物结构揭示了噬菌体识别信号短肽的分子机制,为进一步研究噬菌体对溶原和裂解途径的选择提供重要线索。
报告期间,到场的百余名师生全神贯注,笔记满簿,受益匪浅,现场学习氛围浓厚。在四位嘉宾报告结束后,华中农业大学生科院刘主教授对各位的报告表示感谢,他认为此类跨学科学术交流活动开阔了师生的视野、促进了合作。论坛结束后,四位嘉宾与参加论坛的各学院老师相互交流了各自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
文字|张雁冰 张硕 潘世辉 郭潇 吴燕
摄影|谢佳玲 丁航 周信君
编辑|曾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