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RNA Biology国际会议11月14日至18日在苏州冷泉港亚洲会议中心举行,就在苏州独墅湖世尊酒店的Waston会议厅举办,来自全世界(包括欧洲,美国,日本,台湾,大陆各高校研究所)的约300名学者和师生参加了此次会议。实验室包括我,闫俊杰,王祥,王强,官泽源和黄金波有幸参加了此次会议,聆听了近60场精彩的报告(还有半天的Poster Day)。
整体感觉此次会议质量很高,所有报告人的PPT都很精美,演讲很熟练(包括少数博士后和学生),一看都是经过精心的准备来给大家进行演讲(以前参加国际会议,有过这方面不好的体验);Poster的展讲也是,虽然人气不是那么的火爆,但是参与者都是认真的在讲解或者交流,我们实验室人员甚至待到了组织方计划的结束时间半小时以后。
这次大会我从头听到尾(除了中间处理些事情耽搁了3场报告),感觉收获良多,有些体会,挑几点讲讲。首先,现在RNA研究领域里面最热的显然非剪接体(Spliceosome)和CRISPR系统莫属了,这一点从会议组织方的安排就能看出来。先是由Holger Stark作为Keynote Speaker给了一个40+10分钟的报告(他专门做人Spliceosome),然后由Nagai的学生Galej(目测欧洲人)给了一个20+10分钟的报告(实验室之前在组会上面讲过Nagai的系列文章,他和一公两个人解了现在已发表的酵母Spliceosome的所有结构,一公这次没来),然后芝加哥大学的何川给了一个20+10分钟的报告(感觉他的报告应该放在RNA Modification专题讲更好,可能是组委会为了致敬他,所以排在第一天晚上讲),第一天结束。
第二天早上的报告就是CRISPR和Chromatin
Biology专场了。大家都知道,CRISPR的热度有多大,应用有多广,我不赘述了。首先是CRISPR的发现者之一,Emanuelle
Charpentier(颜值好,学术佳)做了一个40+10分钟的报告,然后是Jeniffer D的学生Martin
Jinek(现已经是Zurich大学的独立PI,之前讲过他的文章)给了一个20+10分钟的报告。生物物理所的王艳丽研究员给了一个10分钟的报告。这几个报告都是讲CRISPR的功能和结构,报告人来自于这个领域里面做的最好的实验室(张峰没来)。由于讲的都是之前实验室讨论过的文献,所以Follow起来相对比较轻松。王艳丽研究员实验室解的Cas1-Cas2-DNA复合物结构再一次加深了我的印象;还有一个Cas1-Cas2-Crf3(噬菌体来源蛋白)复合物,讲的是噬菌体蛋白Crf3对抗细菌的CRISPR系统的分子机制,挺有意思(刚发表在Cell
Res上)。
其次,现在做Alternative
Splicing(AS)的课题组很多:有针对AS设计药物的课题组,比如这次会议的两位Host,来自冷泉港实验室的Adrian和来自日本京都大学的Hagiwara,他们各自开发了小分子药物来针对由于错误的AS引起的疾病。Adrian实验室开发了一个药物叫做Nusinersen,已经进入临床三期,治疗SMA(Spinal
Muscular Atrophy),效果显著。
还有很多课题组做与AS相关的cis和trans元件的鉴定和筛选工作的,有些侧重于方法,有些侧重于某个具体的基因位点的研究工作。因为不是我的领域,所以只是在听完以后更新了我的一些概念,原来真核生物中mRNA的成熟受到了太多的cis(enhancer等序列)和tans因子(miRNA或蛋白等)的调控和影响,甚至RNA的甲基化也会对AS照成影响(记不太真切了)。
lncRNA和环状RNA也是此次RNA会议的热点之一。其中不得不提的是Caroline Dean(我以前一直认为她是研究植物体内的核酸修饰的),她课题组做了非常系统的与植物开花调控(FLC位点)相关的研究,其中涉及到一个她们命名为COOLAIR的LncRNA:这个LncRNA的神奇之处在于,它既能翻译出蛋白,又可以形成sense和anti-sense的RNA,调控相关基因的转录(翻译?),而且对于FLC位点的调控还与核酸上面表观遗传学修饰密切相关,这些调控与春化(vernalization)相关基因密切相关。那么,Dean课题组既研究LncRNA,又做表观遗传学研究,两者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了。
还有一个报告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上海生化与细胞所的陈玲玲研究员,她研究领域是长的非编码RNA(lncRNA)和干细胞。报告具体内容记不清了,但是有个模式图印象非常深刻:一段snoRNA的二级结构在转录出来的RNA中间,RNA的5′端逐渐被胞内的Xrn外切酶降解,当外切酶到达snoRNA所在的区域时,再也切不动了,剩下的RNA得以继续保存。这种snoRNA具体的功能是否只是抵抗酶切,不得而知。由于之前我做帽子结构降解,我就想,这种结构是否也算是RNA的一种帽子?who is responsible for degradation of the snoRNA second structure?她还做了一系列的lncRNA的工作,Molecular Cell上面一篇封面的工作令人印象深刻,两只不同颜色的凤凰组成了一个太极图,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蛋白的翻译和RNA密不可分,此次会议中并未有太多与核糖体或者翻译相关的工作,但仍有所涉猎。我比较关注的蛋白翻译起始和mRNA降解也有几个课题组给了报告,只在文献中看到过的两种mRNA降解途径NMD(Nonsense mediated decay)和GRD分别由两个课题组介绍了相关的工作,在他们的PPT展示的模式图当中不止一次的出现了翻译起始复合物TF4A,TF4B,TF4G和TF4E,其中TF4E可以识别mRNA5’端的m7G帽子;相对应的,还有一些种类的mRNA可以通过不依赖m7G帽子的途径来起始翻译(之前我讲过JC)。模式图中还有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是,mRNA3’端的PolyA尾巴上面的PABP(PolyA Binding protein)通过调控蛋白与翻译起始复合物连在一起,mRNA转了一大圈其实是一个开放的环状,这更新了我头脑中的翻译模式图。关于对mRNA加帽和去帽影响其稳定性的工作没有听到有人提及。
此次报告还有很多做生物信息学的课题组参加,他们研究的范围基本涵盖了上面以实验为主的课题组的研究领域,包括lncRNA(预测基因组内lncRNA位点、预测lncRNA翻译小肽的数据库等)、RNA的可变剪接预测、siRNA、snoRNA等,因非我熟悉领域,仅能管中窥豹。另外,还有一些从事方法学研究(包括实验方法、分析预测等)的课题组分享自己的工作。我关注的杰出华人科学家付向东教授这次讲诉的是,他们实验室开发的对胞内mRNA可变剪接进行测定的一种新方法,具有高通量,自动化等优点。利用这种方法,他们成功的调出了一些和剪接相关的重要蛋白和RNA,并进行了验证。还有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付老师向教科书发起了挑战,他的一项与RNA聚合酶II的CTD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之前学术界公认的相关结论有可能是错的,何等霸气!
另外siRNA、miRNA、Ago、Dicer、Drasha、Piwi、PI-RNA等关键词在此次的学术报告中也是经常出现,在此不细表。
这次会议殷老师有事没参与,俊杰给了个报告,几名参会者都进行了提问,和其他参会者进行了少许交流。于我而言,收获颇丰,有可道,亦有不可道:知道RNA这个领域里面,大家都在关注什么,开阔了眼界;大会上用英文提问,增加了胆量;参加了国际学术大会,提升了格调;看到这么多课题组做的这么好,感受到了压力和动力。除了听会,还抽空游览了昔日吴国旧地,虎丘剑池,虎丘斜塔,2400多年历史的苏州老城区里的山塘街。此次苏州之行,不虚!



旧版首页
全新首页
NCS
学术网站链接
蛋白质化学工具
蛋白质平台
实用工具网站
学术动态
人文建设
学术交流
人物随感
其他新闻
学术周边
科学大事件
Online PDB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Prior to 2014
实验室概况
研究方向
Thesis Defence
Lab Meeting
Fun Time
Awards
Talk
Notice
Experiment notebook
实验室安全教育
Groupleader
Associate Professor
Postdoctoral Fellows
Ph.D Candidates
Master Candidates
Undergraduate
Collaborator
Former Lab Members
鄂公网安备 42011102000808号